不念過往,不畏將來
發布時間:2019-12-09來源:鮮丹閱讀2177次
加入安化這個集體一年有余,時間不長,卻被安化的六字價值觀深深吸引并為之著迷——認同、責任、擔當。常和同事笑稱,如果把之前的單位比作前任,把安化比作現任,那么,前任教會我成長,現任教會我愛。是的,建立一段牢固的關系,必須建立在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上。關系一旦確立,你必須對如何維護這段關系負起相應的責任,并勇于承擔起這段關系為你帶來的任何結果。
關于認同。從2013年3月校園實習至今,我經歷過不同類型的企業,在不同的場合與企業不同層級領導交談中,總有那么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:自己的員工明明不缺乏能力,但遇到問題時總不能圓滿解決;有的員工身處重位,卻時常牢騷滿腹,干不出什么實事;有的員工明明有了很高的待遇,卻依舊敷衍拖沓,甚至選擇離去。
依我的拙見,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,是因為員工對企業缺乏認同感。道理很簡單:人們對金錢與升遷的欲望是無限的,企業不可能無限滿足員工的各種欲望;但任何一家企業所包含的愿景、理念等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,通過建立一種使員工認同企業的文化,那么員工就很難再真正接受另一種企業文化。
認同企業的愿景,員工就有了奮斗的方向;認同企業的文化,員工就具備了成長的軟實力;認同企業的制度,員工就能在規范內自由發揮自己的能力……只有對企業認同,員工才能心甘情愿地為企業的發展付出全部心力。
我認為這就是認同的力量,這種力量讓員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得到充分發揮,同時促使員工把自己的工作當成個人與企業的一項共同事業,在成就企業的過程中成就自己的事業和幸福人生。
關于責任。以我曾在過的某生產車間為例,據我所知,該生產車間大概有28個崗位69名員工,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講,都只是做一些具體瑣碎的、單調重復的事情。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,但它卻是大局所系、崗位所系、職責所系,也是整個生產車間生死攸關的利益所系。我們不防假設一下,倘若身處在這28個崗位上的69名員工全部都盡心盡責,該生產車間的發展會怎樣、該分公司的發展會怎樣、整個安化的發展又會怎樣?反之,如果這28個崗位上的69名員工有三分之一的人員缺乏責任心,做事推諉扯皮,結果又會怎樣?我始終相信,責任勝于能力,沒有做不好的工作,只有不負責任的人!安化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自覺做到“安化榮我榮,安化恥我恥”,自覺盡責維護安化的利益,不讓安化的形象聲譽因個人而受到損害。
關于擔當。2018年5月20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》就是要為敢于擔當者擔當、為善于干事者撐腰,就是要解決能力不足“不能為”、動力不足“不想為”、擔當不足“不敢為”的問題,更廣泛更有效地激勵干部隊伍挑起新時代的新擔當,實現新時代的新作為。
“干一行愛一行、鉆一行精一行、管一行像一行”這是中共中央在該《意見》中對全體干部提出的殷切希望。在改革已成為發展趨勢的新時代背景下,安化積極響應國企轉型升級的號召,在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期,面對未來,面對挑戰,面對危機,安化廣大干部員工應當以“韶華不為少年留”為警醒,要敢于在工作體制、工作方法、工作思路方面大膽實踐,勇于探索,敢于放開思路,推陳出新,發揮潛能。人生短暫,倘若一直循規蹈矩,將身軀蜷縮在小小的一隅,不走出去觸摸未知,到了暮年必會扼腕嘆息。
實現“做精民爆,多元發展”的新使命,需要每一位安化人擁有改革創新、全力以赴的擔當精神。這支名為安化的隊伍應多幾個“李云龍”,多打些“漂亮仗”,而不再是當撞鐘和尚。
認同、責任、擔當,三者密不可分。因為認同安化的企業文化,我們與安化牽手走到了一起;因為成為一名安化人,我們有責任為安化奉獻自己的力量;因為安化的發展與我們的成長密不可分,面對安化的各項革新舉措,我們更應放下心中包袱,以面對任務不推諉,面對困難不退卻,面對矛盾不回避,面對挫折不放棄的精神狀態,趁著青春荏苒,趁著芳華依舊,不念過往在安化所取得的種種成就,不畏安化將來將面臨的重重困難,為了安化的選擇、為了自己的選擇而勇敢向前!
0871-68614828
掃一掃,關注我們